最新资讯

  •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聚焦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19-06-20 作者:段丹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学科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进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进行学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6月15日,由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方法”“文本的悲剧情感结构分析”“中西悲剧理论对比”等议题展开探讨。

  针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方法,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杰提出,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审美人类学相互关照的分析方法,用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理论分析,分别从历史哲学、审美表达机制和具体的艺术作品三个层面来分析和阐释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表示,从哲学人类学的维度,对作品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作品产生的文化历史语境,研究作品的具体审美意义和审美机制,才能形成最现代的悲剧观思想。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张良丛表示,中国现代悲剧经验在双螺旋情感结构中,体现出特异的经验特质。对它的总结阐释,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重要途径。

  结合沈从文的作品《边城》,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肖琼探讨了具体文本中悲剧情感结构的分析。她认为,《边城》是沈从文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汹涌而来又不可避免的社会和文化冲突的必然的悲剧性情感反应。“乡愁”在美学层面上与中国现代化的情感表达和悲剧形式形成逻辑关系,将“乡愁”放置于现代化过程中加以分析它的悲剧性构成及其美学呈现,可以体现中国现代悲剧的美学追求,即和谐下的冲突和优美化崇高。《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编辑王真分析了戏剧作品《沙家浜》带有的艺术原初性,研究考虑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显与隐。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何信玉通过对比西方现代悲剧的寓言传达机制,提出中国文化也具有属于自身的寓言形式,即以“韵”作为自然、与历史、与他人交流对话的媒介,更加注重经验性和感受性的交流。借此她提出了“韵”在电影《霸王别姬》中的寓言化表征,对电影的“东方气息”给出了阐释。程蝶衣的死是以一种优美化的姿态将现实中的苦痛转化为艺术形式上的优美,用仪式化的死亡践行艺术世界的“真”,当死亡成为一种仪式,他的献身化成了最优美的崇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史晓林以鲁迅的《故乡》《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研究文本,分析了鲁迅作品中的现代悲剧观念,认为鲁迅的悲剧创作完整地呈现了中国现代悲剧审美体验中的双螺旋结构。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杭州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

电话:0571-88273107

传真:0571-88273187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8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创高软件 管理登录


您是第324752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