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从杭州到延安:追寻共产主义观念在当代文艺中的表征

时间:2018-12-07 作者:浙江大学 史晓林;延安大学 张丹 来源:马美中心


为纪念《共产主义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18122日—126日,由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美学研究中心、延安大学文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共产主义观念在当代文艺中的表征”国际研讨会先后在杭州、延安拉开帷幕。来自英国、俄罗斯、斯洛文尼亚的四位国外学者和来自浙江大学、延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的近百名学者齐聚一堂,对蕴含在当代文艺中的共产主义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次国际研讨会分杭州和延安两个会场。122日的杭州会场以圆桌讨论的方式展开,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意识形态与齐泽克研究中心主任海克•菲尔德纳教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中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彼得罗夫教授、斯洛文尼亚普莱莫斯卡大学教授欧内斯特•曾克教授、英国视觉艺术家尤特•菲尔德纳女士全程参与了会议的讨论,他们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共产主义观念与当代社会、当代艺术的关系,为在场同学提供了一场精彩的思想演练。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心王杰教授担任圆桌讨论的主持。

首先,海克•菲尔德纳教授以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指导,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方式中意义的缺少、价值的游离,对资本主义做出了严肃的批判;同样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彼得罗夫教授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在全球发展的另一个神话。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他回应并拓展了海克教授的发言,并提出了一种“劳动美学”,期望能通过劳动形式审美化以使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对此,欧内斯特•曾克教授就共产主义曾经在西方的“乌托邦”形态,做了关于乌托邦的谱系研究。针对曾克教授提出的“中国的道教是否是一种乌托邦”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胡漫、苏州科技大学教师廖雨声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回应。胡漫认为,要确定中国道教是否是一种乌托邦,首先要进行概念的区分,“道”在中国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会直接影响它是否可被称为乌托邦。廖雨声指出,道教是指向过去的想象,它想要的只是回到过去,并不奢求发展,所以它并不是一种真正西方意义上进步的带有对未来设想的乌托邦。如果乌托邦单纯是指对美好生活的畅想的话,那么“道”则可称为乌托邦。最后,海克教授特别关注王杰教授的“乡愁乌托邦”的理论,两人针对什么是“乡愁乌托邦”、如何定义“乡愁乌托邦”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作为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文艺曾经彰显了最浓厚的共产主义观念,为追寻共产主义观念在文艺中最突出的表征,123日,国外学者在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的组织下,不顾路途和天气的影响,前往会议分会场延安大学深入对共产主义观念的探讨。



12月4日上午8点,延安大学分会场的会议开幕式在延安大学新校区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田伏虎教授、延安大学副校长王刚教授、延安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梁润生教授、《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主编刘国荣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王真和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的学者与研究生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致辞中,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田伏虎教授通过对延安大学历史进程及新时代使命的回顾,他指出,现实生活是共产主义观念产生发展的基础,共产主义观念仍然是当代不断追求的理念,希望参会学者能够在回答共产主义观念何以成为现实发展着的社会理想和引领未来文化的先进方向的问题上做出有益的学术贡献。国外学者代表海克•菲尔德纳教授,从共产主义的超越性、建立后资本主义的文化替代物、关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争取自由等十二个关键点出发,讲述了他对共产主义的浓厚兴趣,并衷心地希望此次会议的学术交流能够成为延安大学与英国卡迪夫大学今后在教学、科研交流的新起点。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研究文化学院王杰教授委托浙江大学赵敏博士后作主题发言,发言以中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形式分析为个案,说明《黄河大合唱》作为音乐形式的创新所具有的先锋性和革命性,该作品将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十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将共产主义观念通过共产党人自觉地、勇敢地投身于民族解放和保卫人类和平、保卫自己的家园的“英雄形象”呈现了出来,在这种具有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双螺旋结构的音乐形式中,当时人民的情感结构被表现了出来,这正是艺术和审美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效用——以独特的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以及存在方式。

在开幕式后的大会主题报告中,海克•菲尔德纳教授、彼得罗夫教授、欧内斯特•曾克教授、中国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建军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袁盛勇教授、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谭虎娃教授、延安大学红色文艺研究中心主任惠雁冰教授、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副院长高凤林教授围绕共产主义观念以及其在文艺活动中的表征、政治艺术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延安文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4日下午13点30分,来自十几所院校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继续针对审美现代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延安文艺个案分析、文艺精准扶贫、文艺工作者的当代素养、文艺的政治性以及文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袁盛勇教授和咸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强东红教授对发言者的报告进行了逐一点评。

在会议闭幕式上,延安大学副校长王刚教授对国际学术报告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汇聚五个年代的学者、国内外1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共计42名学者发表学术讨论,开创了延安大学新校区人文学术研讨活动的新篇章,并用高、广、深、新、美五个字高度概括了此次会议的魅力。在国内外学者的思想碰撞中,国内学者的话语方式和各个学科的特点、问题意识表现地得十分清晰,但从国外学者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在研究方法和论域方面仍存有不足,希望国内学者在秉持鲜明的价值取向的同时积极融合国外学者对问题的反思意识,以便在日后的中西方学术对话中取得更深刻的学术成果。最后,会议闭幕式的主持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谭虎娃教授向此次会议的所有参会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再次表达了感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杭州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

电话:0571-88273107

传真:0571-88273187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8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创高软件 管理登录


您是第336621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