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时尚研究、美学与饮食文化的转译过程:比利时、中国和日本为例”工作坊纪要

时间:2018-11-29 作者:马美中心 来源:马美研究微信公众号


2018年11月23日-24日,由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翻译系、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时尚研究、美学与饮食文化的转译过程:比利时、中国和日本为例”国际工作坊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召开。参加此次国际工作坊的嘉宾除了主办方研究团队的成员以外,还有来自日本法政大学(Hosei University)大学的Miki Sugiura教授、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李晶晶、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生Johanna E. von Pezold、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连晨炜等共同探讨了当代时尚、饮食与美学研究的相关问题。

安特卫普大学彭静莲教授主持工作坊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翻译系彭静莲(Ching Lin Pang)教授首先介绍了这次国际工作坊的背景信息。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与中国高等院校保持长期合作和学术交流,此次国际工作坊由安特卫普大学STIMPRO项目组承办,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在过去数十年里,时尚研究已经有诸多转向,非西方国家语境中的西方时尚形式一再被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形式,来表达个体、都市、族群、品味等方面的意义。为了加深对时尚、饮食、文学以及其他领域中文化转译现象的探索,本次工作坊邀请了来自比利时、日本、中国等国际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探讨时尚与美学、时尚与都市、时尚与饮食、时尚与认同等主题。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期间,参会学者分别报告了研究结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的雀宁博士代表研究中心主任王杰教授,宣读了王杰教授的论文。王杰教授通过两部引人瞩目的电影《战狼2》和《聂隐娘》来讨论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尤其是民族主义盛行的当下,应当如何去解读民族国家框架中的影视美学。兰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张进教授作了题为《论丝路时尚审美文化流通的多元系统及其意义》的报告,该报告是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丝路时尚审美文化”广义上指与丝路相关联、因丝路而生发、熔铸的,体现于物质的、图像的、文学的、行为(活态)的、创意的等领域的现象和产品之中的文化。张进教授认为,在“丝绸之路”这个宏大的历史地理空间,时尚审美文化的流通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巨大的“多元系统”,穿梭渗透于人类文化的各个分支,正在会通集聚为知识生产和资本分配的新场域,将审美文化研究中的“歧感共通性”、“活态空间性”、“熔铸生成性”、“历史物质性”、“事件流动性”和“融通生产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到理论前台。张进教授指出,应从丝路审美文化的多元系统这个基本特征出发,从不同维度、层面和环节来研究丝路审美文化。

兰州大学张进教授


上午的分组讨论中,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眉钧比较了理论家福柯、鲍德里亚和丹尼尔·米勒关于物质文化与时尚的理论,福柯关注再生产性,鲍德里亚强调象征意义,而丹尼尔·米勒结合前两者的观点,注重时尚研究的“再语境化”,与消费主义结合起来,从而去解读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连晨炜在报告中讨论了时尚研究的伦理维度。当下的时尚产业中层出不穷的伦理问题,激发学者思考时尚产业的劳资关系、阶层与美感差异、时尚消费与自然生态协调等问题。连晨炜强调,伦理维度是时尚问题研究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不同与传统时尚研究的新范式。评议人、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李晶晶提出疑问,时尚、美、美学所讨论的对象是同一个吗?或者说时尚直接等于美吗?怎样的时尚才是符合伦理维度的?我们可以或者应当怎样做?这些疑问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在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六位年轻学者分别围绕转译、时尚与文化作了报告。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王莹介绍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天马”形象的分析。与通常理解的不同,早在《山海经》中已经有关于“天马”的描述“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而对“天马”想象,时常以“龙”来比拟。在诸多出土的汉墓墓砖上,天马也是与凤凰、西王母等形象并列。除此之外,王莹博士还介绍了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如何被刻画,丝路文化的多元系统如何得到呈现,时尚的转移是如何进行的。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李晶晶则探讨了都市美学,以布鲁塞尔Recyclart艺术中心为例,都市社区的居民如何追寻都市本真性(urban Authenticity),而其追寻过程又与布鲁塞尔都市化发展历程紧密相关。Recyclart艺术中心原坐落于布鲁塞尔南站和中央火车站之间,借用被废弃的火车站作为活动空间,开展一系列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的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也反映了居民们所期待的都市本真性。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Ezgi Toprak介绍了她的博士项目,以在安特卫普学习时装设计的女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她们的视角来理解什么是时尚。而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Johanna E. von Pezold继续“什么是时尚”这个话题,介绍了她在非洲莫桑比克的田野调查,比较了在莫桑比克的中国移民与当地人之间的互动,互相借鉴对方的服饰文化,但又坚持保留自身的文化认同。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姚富瑞比较了哲学家康德与布迪厄对品味的解读,以及当下消费社会中由品味所表达的区隔物质化和身份认同现象。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漆飞介绍了兰州牛肉面的由来,以及它所体现的生活美学。在讨论环节,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博士生石甜提出,下午的分组讨论都围绕都市环境和个体能动性来展开,个体如何在都市空间中发挥能动性,而都市又提供了怎样的背景和语境来支持个体活动。

鲁汶大学博士生李晶晶


第二天的讨论从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雀宁的报告开始。在报告中,雀宁博士介绍了傈僳族的服饰文化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从头饰、服装、配饰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石甜介绍了她在欧洲的田野调查,以安置在法国、德国和荷兰的老挝苗族难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全球流动语境下苗族各支系的服饰互相借鉴,从而实现族群认同的表达。日本法政大学的Miki Sugiura教授介绍了东京原宿的二手服装店,分析了消费者群体的品味如何被服装店、时尚杂志所形塑。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彭静莲教授介绍了她和博士生Eve Demoen合作的项目,讨论“比利时时尚”如何被构建,又如何表达。圆桌讨论依然聚焦在如何理解“时尚”这一主题,以及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解读。

会议结束后,参会学者前往布鲁塞尔Les Brigittines体验了废弃教堂改建的艺术中心,参加了名为“都市仪式”(urban rituals)的民俗音乐会。并于次日参观了哈瑟尔市的时尚博物馆。哈瑟尔市曾经以纺织业出名,但后期逐渐转向了服装与时尚产业。哈瑟尔市时尚博物馆展出了时尚摄影师Marleen Daniëls在各大时装秀上拍摄的后台与前台的摄影作品。与会学者深度了解比利时以及西欧的时尚产业的变迁和趋势,工作坊在热烈交流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杭州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

电话:0571-88273107

传真:0571-88273187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8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创高软件 管理登录


您是第336583位访问者